畲族|客从山上来有这样一个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古老民族。他们从与世隔绝的崇山峻岭走来,穿过陡峻奇险、蜿蜒曲折的山路,到达更广阔的半山地区继续耕耘,步履从未停歇…… 畲族,自称山哈,意思是住在山里的客人。畲族人傍山结茅,依山而筑,沿坡而居,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搭建起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木楼,开辟出一垄垄整齐的旱地和梯田,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家园。 畲家姑娘 说起畲族姑娘,可是出了名的持家有道。她们缝织的“凤凰装”更因做工精巧、华美而远近闻名,这是畲族人朴素的生活情趣在艺术领域的至高呈现。 女子将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,象征着凤头;衣裳上镶绣花边图案,象征凤凰的颈项、腰身和羽毛;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,象征着凤尾;全身叮当作响的银饰,象征着凤鸣。已婚妇女一般佩戴“凤冠”,与此相伴的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。 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,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。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,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,祝福她可以像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。三公主有了儿女后,也把女儿打扮得像凤凰一样。当女儿出嫁时,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。从此,畲家女便穿凤凰装,以示吉祥如意。 畲族山歌 畲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,喜怒哀乐皆可成歌。畲歌可分叙事歌、小说歌、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四种类型。畲歌最初是根据日常劳动和生活起居即兴言唱,篇幅相对较短。清代出现了一些能识字、懂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的歌手,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进行再创作,最具代表性的“小说歌”便应运而生了。 小说歌形式繁多,语言明快,音韵和谐,既不刻意引经据典,又不夸张粉饰,朴实真切,情感动人。《钟良弼》、《钟景祺》、《蓝佃玉》等小说歌根据本民族历史和英雄人物改编,镌刻着畲族的历史记忆,在山野田地间广泛传唱,鼓舞一代代畲族人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。 畲茶 特殊的山地地形使畲族人集聚在山腰地带进行耕种。那些历经千辛万苦,从陡峭的山坡上修筑的梯级成为畲人的致富之路。自唐永泰以来,畲族太祖雷进裕等人在梯园上见缝插针种植茶树,那里终年绿树成荫,云雾缭绕,茶香远飘,留下了“畲山无园不种茶、山上无茶不成村”等美谈。 每年逢清明采茶时节,畲家的媳妇必亲自采制上等名茶并加以密封贮藏,待到大年初一宴请亲友到自家敬品一杯“春节茶”。煮茶的用水必取村中最为净洁的山泉,茶具必选用细花薄胎瓷碗,冲泡时必先以小量开水润湿茶叶。啜一口杯中茶味,回味悠长,清香扑鼻,令人尝后心旷神怡。 三月三 “三月三”是畲族的传统节日。每年这个节日,畲乡各族男女老少都穿上盛装,聚集起来举行盛大的歌会,并祭祖先拜谷神,载歌载舞,热闹非凡。 “三月三”又称“乌饭节”。这天街坊邻里结伴踏青,采摘果实,做乌米饭来缅怀祖先。相传唐高宗时期,畲族英雄雷万兴被敌军困在山中,偶然发现“乌稔”,食之顿觉清甜可口。雷万兴当即命将士们四处采集,补充军粮。军队士气大振,于“三月三”那天杀出重围,取得胜利。自此,“食乌米”渐成风俗并世代沿袭下来。 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,畲族人民还会举行各种民俗表演、山歌对唱、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以歌传情,以歌会友,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彩旗飞扬,欢腾三天三夜不停歇。 |